作者 : 高晓松
文艺男中年高晓松礼赞青春、膜拜成长,愿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再不青春我们就老了,2013年与高晓松一起与青春私奔!高晓松亲口讲述,那些最香艳的情爱、最受老天眷顾的创作、最顶天立地的责任、最温暖的家……如今的你是否还能想起曾是同桌的你,是否还能记起睡在上铺的兄弟。在那些青春无悔的日子里,邂逅恋恋风尘。如丧的那些过往,让人回忆起一阙歌、一首诗,甚至是曾经的一霎那……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十年砍柴
我们的祖先造字组词很有智慧,将强盗说成“绿林人士”和“草莽英雄”,将做强盗说成“落草”,这种命名大概不仅仅因为强盗总藏在深山中,也许还因为他们的生存方式、处事原则更接近人类的共同发源地――大林莽中的诸多动物。百姓和小吏、小吏和小官、小官和大官、大官和皇帝之间发生争端,决定输赢胜负的不是理也不是法,而是彼此所掌握的暴力资源。整个大宋似乎由大大小小的梁山构成,奉行的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原则,出手的自然不是法也不是理,而是钱、权或者拳头和斧头。人们鄙视男盗女娼这两种职业的同时,暗含着承认他们也是一种买卖,无非是特殊的买卖。一则是刀口舔血的买卖,一则是皮肉生意。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都在出卖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后的资源――生命和身体!也就是说用生命和肉体博钱。在金钱和权力面前,公道是那样苍白。不是所有的梁山人都像李逵那样,惟一的语言就是暴力,他们曾经想到合理的程序、公正的结局,可是大宋没有满足他们最起码的企盼。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艾米 黄颜
《憨包子与小丫头》——最轻松、最甜蜜、最温暖的艾米作品!这部在海外被热读的书,今天回到了中国。艾米是调皮鬼,黄颜是憨包子。《十年忽悠》之后,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深爱着对方,且拥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在《憨包子与小丫头》这本充满爱的书里,不仅有艾米黄颜的童年趣事,还有他俩的爱情结晶——黄米宝宝和虾头妹妹的故事。前者由几年前那个沉浸在第一次做母亲的快乐中的艾米娓娓道来,于是又了艾米的童年——《儿生母乐》和黄颜的童年——《弟弟小时候》,等到黄米宝宝和虾头妹妹呱呱坠地后,初为父母的两人,一起用他们的妙笔记录了宝宝给全家人带来的快乐,于是就有了《黄米出生记》《长大做个恐龙》《小总理》《小财主》《小情人》……本书结束,艾米和Allan之间的美好爱情落下帷幕。当二人爱情的结晶瓜熟蒂落,将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成人有成人的世界,儿童有儿童的世界,成人习惯于将儿童带入成人的世界,批评,同化。在《憨包子与小丫头》里,成人喜气洋洋地走进儿童的世界,与儿童平等对话,一起打量这个温馨、自由、民主的世界。没有批评与同化,只有分享和交流,唯一的服从对象是真理。看《憨包子与小丫头》,听艾米讲述童年趣事!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马未都
本书系根据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做关于杂项的11期讲座内容整理而成,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共11章,详细介绍了漆器、镶嵌艺术、竹雕艺术、名贵材质雕刻、明清铜器、景泰蓝、鼻烟壶,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尤以大量生动实例作为佐证,读者会在不经意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作者精心选配的近300幅相关图片,更是起到锦上添花之功,为本书增色不少。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鲁迅
本书是作者一九三三年以前出版的杂文集中未曾编入的诗文的合集,一九三五年五月由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初版。这次只抽去已编入《三闲集》的《〈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和译文《PetoCfiSa′ndor的诗》两篇。《咬嚼之余》、《咬轿词*乏味》、《田园思想》三篇的备考,系本书出版后由作者亲自抄出,原拟印入《集外集拾遗》的,现都移置本集各有关正文之后;《通讯(复霉江)》的来信则系这次抄补的;《〈奔流〉编校后记》初版时遗漏最后一则,现亦补入;所收旧体诗按写作时间的先后,在顺序上作了调整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林语堂
林语堂的人生哲学亦如他的社会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一样复杂。林语堂自幼耳濡目染于亲情似海的基督教家庭,他念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宗教观念深铭其心。以后长期生活在西方文化环境,受到系统的西方文化熏陶,而又对中国的儒、道、佛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因而他在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实、选择人生时,往往带着西洋绅士的头脑和眼光。……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徐百柯
以独立的判断和诗一般低徊的笔触,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清晰可感。曾经有那样一个时代,曾经有那样一批人物。他们那相样地想着,那样地活着。他们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但他们守护、在意、体现的精神、传统、风骨,已与我们相去甚远。读着他们,我们感觉到恍若隔世;抚摸历史,我们常常浩汉不已。民国时期的那批学人,有着与今天的学人迥然不同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风趣或风雅,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总而言之,是一批不失硬朗,而又好玩、有趣的人。本书为中国《中国青年报· 冰点周刊》最佳专栏--钩沉结集,其专栏主笔徐百柯从故纸堆里或人们的记忆中,钩起79个人物。这些人物有些是我们些许熟识的,还有一些人物,徐百柯如果不写,恐怕将会被时间或时代彻底湮没与忘记。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故去的名校校长,铁肩辣手的报人,以及在世界面前代表中国的外交家……你可以看到那些熟识的名字:梅汝璈、陈望道,你也可以忆起那些或许淡忘的名字:蒋南翔、蒋百里……围绕着他们的一幕幕鲜为人知的传奇轶事,通过本书在历史零散与完整的记忆中生动再现。他们曾经的理想,他们的面容和言行,他们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在徐百柯的文字中一一复活。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欧阳应霁
为什么半饱?身边大吃大喝至死方休的多的是,半饱,是不是故作另类?半饱,开始最初其实是被迫的——因为平日工作实在太忙,吃到一半就要赶着翻江倒海地做别的事情,所以常常不知不觉半饱着肚。也因为如此这般活着太累,吃到一半就想睡觉了,饭桌旁沙发上一躺下,马上沉沉睡去,剩下半桌饭菜明天收拾。生活迫人累人之外,也因为头发都白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饥不择食,多了点选择,真的好吃的才动心动情。偶然有放肆乱吃的,都挤得饱得苦不堪言,而且一团腹肌马上跑出来,后悔也来不及。所以不是念营养学出身不是专业厨师的我,也大胆走出来身体力行振臂一呼:半饱就好!甘愿矫枉过正,七分饱也嫌太饱,一半就差不多了,正如意大利面条包装袋上分明印着面条得下锅九分钟才行,我却坚持再减两分钟,面条才有意大利老乡地道的那种aldente的嚼劲和口感。保持半饱,午饭后坐在办公室里就不会昏昏欲睡,不必十分痛苦难过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公众形象而作垂死挣扎。保持半饱,头脑相对灵活清醒,知道自己其实最爱吃什么,对下一顿美味永远有活泼迫切的期待冀盼。半饱,另一个说法其实是常常肚饿——常满也就太安定太无聊太不进取,馋嘴为食的人常常是诸多不满的,正因如此,人才会够刁钻有要求,才会积极向上,社会才会进步。说实话,我是一个从来也不会也不要计算卡路里的人,半饱与这些煞有介事的吓唬人的数字绝对无关。在外头跟大伙一起吃喝的时候要严格坚持半饱往往比较困难,从材料到分量到味道,都得接受别人的掌控插手,在你推我让(或者常常是你争我夺)之间,一不小心就吃多了。一个人在外头吃,能够点的菜都是一般标准的一整份,也常常因为怕浪费也怕麻烦带着剩下的饭菜到处跑,只得把其实已不需要的都得勉强吃光,一下子又变得太饱。所以还是必须争取饮食主动权,亲手买菜回家弄饭,自由发挥自作自受。一切材料选择分量搭配味道浓淡,都在半饱控制范围之内。一旦入厨入了迷着了魔,甘心放弃一般娱乐以至正当职业,就是为了能够多点在家里在厨中有建设性地蹉跎。尽管外头风大雨大,家里厨房是我的最后堡垒——更多时候是实验室游乐场,一人煮,两人吃,以致后来胆大呼朋引伴,一声真好吃是给厨中创作人的最大的荣耀和满足,当然大家也得慢慢地接受在我家吃饭只能吃到半饱,留给众人再去吃宵夜的空间。入厨做饭,固然可以是比修读一个博士学位更严重的大学问,但一切学问都由ABC开始,尤其事关饮食,都由味觉的嗅觉的触觉的记忆引发——某年某月某日在某地吃过喝过什么,实在太好味,想再来一次——所以我也就迫不及待自己动手,逛市场,凭直觉,找灵感,进厨房,然后用我最笨拙的手,最不讲究的刀法,去做最简单最容易最新鲜最合自己口味的菜,以一个轻松随便的心态去坚持执著,既然半饱,当然更要好吃。半饱是一种新时代的良好品德,半饱是一种自我完成,半饱是生活高潮之所在,半饱是一种感觉,真好。应霁二○○三年八月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都筑响一
你相信这是在东京吗?十平方米的空间,一扇窗,一块睡觉的地方,没有浴室或厨房,挂满衣服的晾衣绳横贯头顶,脚下是纠缠的电话线、成摞的杂志、昨日的垃圾,桌上是塞满烟头的烟灰缸、喝了一半的饮料、东倒西歪的护肤品。 在小小的蜗居里,存在着媒体幻象之外真实的东京风格。家具是捡来的,风景是借来的,然而心爱之物触手可及,玩偶、漫画、唱片、鞋帽收藏几乎溢出房间,常去的小酒馆、公园、海滩、赛马场出门就到。无须花很多钱也能潇洒地生活。
最近更新 2021-07-11
作者 : 董桥
本书为香港作家董桥所著《英华沉浮录》第二卷《香港中文不是葡萄酒》。《英华沉浮录》是董桥在香港《明报》撰写的专栏文字结集,分为阅读、文物及政治文化、语文、人物交游几大类。这些文章曾在香港文化界引起广泛的关注,之后上海的报纸也有陆续选刊。
最近更新 2022-01-22
作者 : 安妮宝贝
《蔷薇岛屿》是安妮宝贝的第四本书。以在上海,北京,香港,越南,柬埔寨的行走经历为线索,是一本关于旅行,爱和生死的影像书。 书中有作者在旅途中拍摄的唯美清净的照片及近二十篇如流水通透的随笔。意像,气味,幻觉,往事……场景和意识交叉开展,展现文体飘忽的镜头变幻感。从容清冷的叙述,美至诡异的语言,深化作品一贯保持的美感和灵性。记录一个行走的人,对生命和时光路途的沉着观察及提炼。清净。淡定。美至诡异。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郁达夫
郁达夫的游记散文在现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是一种现代才子气的佳品。这种才子气主要表现在写景的笔调和抒情的恣肆上。郁达夫写景的才气得力于他对自然的感受,在景物中融注真情以及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他姿肆的抒情则展现了一种真诚与坦荡的现代人格精神。精致的景物描写与率直的抒情形成了强大的张力,构成了郁达夫游记散文的风格。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张礼士
历史是英雄伟人书写的;也是小人物书写的。阅读伟人传记,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理想;阅读小人物回忆录,可以从中见到自己的影子。鲁迅说过:有谁从小康而坠入困顿的么,在这途路上,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作者的人生轨迹与此差相仿佛。作者出生在一个旧银行高级职员家庭,1949年7岁。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工作,历经家庭波折、社会动荡,坎坷一生。以作者的眼光观察这六七十年,主色调的灰暗的。尽管灰色只是社会万花筒的一种色彩,但它绝对是真实的一种。阅读此书,或可引发一笑一叹。如今四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特别是在上海生活过的人,可以通过这本书回放自己的人生历程;今天的年轻人,可以从中读到最亲近真实的父辈历史——比电影电视小说历史书要真实得多。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梁羽生
《三剑楼随笔》由查良镛(金庸)、陈文统(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合著。在本书所收的七十余篇随笔中,或谈文史掌故、名人逸事,或评琴棋书画、诗词联谜,或论神话武侠、剧影歌舞,总之,古今中外,无所不谈,而篇篇自成格局,每多神来之笔,此书曾被喻为“新武侠派的历史见证”。四十年前,香港《大公报》的三位青年编辑查良镛(金庸)、陈文统(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同写武侠小说,人称文坛三剑客。1956年10月,他们突发奇想:在《大公报》副刊上开设专栏《三剑楼随笔》,三人合写,每人每日一篇,以展现三剑客交会互放的光芒,他们潇洒,隽永的散文彩笔,为三剑楼增辉添色,给新武侠留下一段历史见证。仅隔一日,金庸就首先为这系列写了第一篇随笔。随后在间有跳期的情形下,梁羽生、金庸和百剑堂主三人以不定循环次序,每日一题不限范围地分开刊载的形式各抒己见,直到一九五七年一月三十曰方无疾而终。专栏持续三个多月,共得文八十四篇(每篇之后,均有作者手书签名;篇数中未计入最后一篇由百剑堂主写的结语),每人各写二十八篇。以《三剑楼随笔》为名的单行本,在一九五七年五月由由香港的文宗出版社出版。与副刊有差异的是:篇目次序略有不同,标题偶有改动;百剑堂主删去自认已失去价值的一篇;若干读者来函收为附录;各篇之末改手书签名为“百”、“羽”、“庸”字样等。其后,还有流通极为有限的台湾风云时代出版公司一九八八年推出的影印本,和上海学林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的版本,但里面都未加出版说明,也未交代百剑堂主是谁。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周作人
北大感旧录(选录)、思想革命、祖先崇拜、碰伤①、山中杂信(选录)、天足、小孩的委屈、国粹与欧化、贵族的与平民的、夏夜梦(选录)、妇女运动与常识、教训之无用、狗抓地毯、我们的敌人、死之默想、上下身、抱犊谷通信、与友人论性道德书、黑背心、吃烈士、萨满教的礼教思想、死法、诅咒、哑巴礼赞、麻醉礼赞、北沟沿通信、论八股文、拥护《达生编》等、《论语》小记、关于活埋①、谈策论、吃菜、读戒律、刘香女、家之上下四旁、汉文学的传统、中国的思想问题、梦想之一、道义之事功化、北大的支路、日本的人情美、谈日本文化书、谈日本文化书(其二)、希腊之余光、闭户读书论、知堂说。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