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野夫
本书是一部散文随笔集,收纳了作者停止网络更新后的全部叙事散文。在书稿中,作者以他特有的笔触,描写了狱友黎爷、社会政治运动中起伏的老谭、具有革命理想的表哥,以这些大背景下、动荡年代的小人物命运为切入点,记录社会发展过程中那些不能轻易被忘记的伤痛。除此以外,野夫进一步扩大视野,探讨了当代教育中的缺失、台湾中仍然保留下来的“民国”范儿。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易中天
品读中国书系之四。饮食、穿衣、单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们对这些时时处处可见的现象,也就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极少有人去深究为什么是这样,它与中国文化是怎样的关系?《闲话中国人》的作者易中天,却独具匠心,在对中西文化的研究中,从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积淀里,对这些生活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努力发掘着文化的内核,给予理论的阐述,指出这一切之所以是“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在于中国文化的内核是“群体意识”。它由近及远,于细致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要旨。该书特点之一,是用“闲笔”来写“正书”。这是研究中国文化的著作,但却不像一般专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论化,那么枯燥。全书讲述老百姓(当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态度闲适,读起来轻松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还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该书特点之二,是深入浅出。在对林林总总的生活现象进行剖析时,或诠释字词,或引经据典,从本义到广义,从现象到本质,像与你聊天般地娓娓道来,揭示出这些现象深刻的社会性。该书特点之三,是文笔流畅,语言生动。既是“闲话”,就不能做“官样文章”。作者往往用生活习惯用语叙述生活习惯,风趣幽默。该书特点之四,是结构上环环紧扣。从饮食到服饰,从单位到家庭,从面子到人情到友谊,把各个似乎是不相关的方面,从一引申到二,从二引申到三,看完这一章还想接着看下一章。一语概之,《闲话中国人》一书宛如一壶馨香扑鼻的碧螺春,细细品来,回味无穷,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不可不读。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易中天
品读中国书系之二。在洋洋30万言的新版《读城记》中,作者突出特征地写了北京的城、上海的滩、广州的市、厦门的岛、成都的府、武汉的镇、深圳的特区,并由其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建筑文物等来探寻这七座城市的内涵与实质。七城市中深圳是个例外。深圳没有历史,没有方言。和余秋雨阐述的深圳城市文化的观点不同。城市精神生活的关键在于文化氛围、文化品位。窃以为,城市文化的凸显源于二:一是城市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既有赖于历史环境奠定基础,又靠改革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整体有时不等于个体之和。正是这种不容易的差异性,才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习俗和迥然的况味。二是城市特色、方言俚语、心理积淀、别样的建筑,构成了人与城的文化氛围和品位。所以,著者谓“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深圳“青春气息”,此一家之言,恐怕连七城市的居民也难以苟同,但这种破译城市的方式也不失为一格。南京市区和南京风景区限建、停建高楼,恐怕主要是防止破坏其特有的风格。苏州亦然,满大街很少看到玻璃幕墙的方方正正的现代高楼,差不多一律飞檐挑角,游客会说,“这才是苏州!”高楼似乎属于上海,什么样的高楼上海好像都能容纳,夜之上海更是“天上的街市”,海派嘛!有道是:风格即人。没有自我,便没有风格,这一点恐怕毋庸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即彰显城市个性。个性即魅力,如苏州园林奇石、西安秦俑碑林、北京长城帝陵、哈尔滨俄式建筑、绍兴名人故居……殊方异类自然使人心向往之,足未至而游兴生焉。城市是一个地域空间,更是人的空间。作为人的聚集地的城市,严格地说,城市外在特色毕竟是城市魅力的表征,而城市中的人,才是城市之魂。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余秋雨
《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对中国文化界的告别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还描绘了记忆中文革时大揭发、大批判的整人模式……从前辈到自己,作者以平实、真实的记忆组成一部文学作品。我历来不赞成处于创造过程中的艺术家太激动,但写这本书,常常泪流不止。《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 是他蔑视灾难、不断突破的精神历程,是以散文笔调贯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诗。他独创的文体交糅了体验与论述、激情与冷静、宏观与细节等诸多对立性因素,呈现全方位的表现力度。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
本书谈的是知人观事、判断、行动的策略--使人在这个世界上功成名就且臻于完美的策略。全书由三百则箴言警句构成,这些箴言警句滋味绝佳而不可不与友朋同事分享共赏,又鞭辟入里而不能不蒙敌人对手于鼓里。巴尔塔沙·葛拉西安为17世纪一位满怀入世热忱的耶稣会教士,历任军中神父、告解神父、教授等职。他从未出任过重要公职,但是常与政治人物交游往来,这些经验都成为他写作的灵感。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寓言小说《批评大师》是西班牙最有力的讽刺作品之一,他的其他著作有《政治家》、《英雄》、《诗之才艺》等书。《智慧书》对人生俗世的洞察极为深刻,一般的处世哲学书籍罕有其匹。在欧洲,若干学者相信,千百年来,人类写过三部具有永恒价值的处世智慧奇书:一是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二是《孙子兵法》,三就是这本《智慧书》。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刻意将此书译为德文,并盛赞此书绝对的独一无二。尼采也赞扬此书在论述道德的奥妙方面,整个欧洲没有一本书比它更精微、更曲折多姿。在1873年的一则札记里,尼采写道:葛拉西安的人生经验显示出今日无人能比的智慧与颖悟。《智慧书》不像有的处世书那样只讲处世谋略,同时也伸张正义,鞭挞邪恶,并为人们提供如何识破邪恶者的巧智和策略。它是一本高度兼具哲理性、实用性和伦理性和谋略智慧书。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洪晃
洪晃最烦把她归属为某某某的某某,好吧,就不说这些。但又难免,比如,她和罗斯福夫人,肯尼迪夫人能攀上校友……还是说说洪昂近年来找的一些乐吧:——写了本卖掉20多万册的书,跻身畅销书作家之列;——演了出电影,其喜剧天资得以充分展露;——上电话,上电台神侃各类大人话题;——开了博,据说点击率仅次于老徐……她的正业是做出版人,做得有声有色的。用她的话说,是在做一个文化小商人。但业余还是不忘客串些别的事,比如这本《无目的美好生活》。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梁启超
擎一编余数年来所为文,将汇而布之。余曰:恶,恶可!吾辈之为文,岂其欲藏之名山,俟诸百世之后也,应于时势,发其胸中所欲言。然时势逝而不留者也,转瞬之间,悉为刍狗。况今日天下大局日接日急,如转巨石于危崖,变异之速,匪翼可喻。今日一年之变,率视前此一世纪犹或过之,故今之为文,只能以被之报章,供一岁数月之道铎而已,过其时,则以覆瓿焉可也。虽泰西鸿哲之著述,皆当以此法读之,而况乎末学肤受如鄙人者,偶有论述,不过演师友之口说,拾西哲余唾,寄他人之脑之舌于我笔端而已。而世之君子,或奖借之,谬以厕于作者之林,非直鄙人之惭,抑亦一国之耻也。昔扬子云,每著一篇,悔其少作。若鄙人者,无藏山传世之志,行吾心之所安,固靡所云悔。虽然,以吾数年来之思想,已不知变化流转几许次,每数月前之文,阅数月后读之,已自觉期期以为不可,况乃丙申、丁酉间之作,至今偶一检视,辄欲作呕,否亦汗流浃背矣。一二年后视今日之文,亦当若是,乌可复以此戋戋者为梨枣劫也!擎一曰:虽然,先生之文公于世者,抑已大半矣。纵自以为不可,而此物之存在人间者,亦既不可得削,不可得洒,而其言亦皆适于彼时势之言也。中国之进步亦缓矣,先生所谓刍狗者,岂遂不足以为此数年之用?用零篇断简,散见报纸,或欲求而未得见,或既见而不获存,国民以此相憾者亦多矣。先生之所以委身于文界,欲普及思想,为国民前途有所尽也。使天下学者多憾之,柱等实尸其咎矣,亦岂先生之志哉?余重违其言,且自念最录此以比较数年来思想之进退,用此自鞭策,计亦良得,遂颔焉。擎一乞自序,草此归之。西哲恒言:谬见者,真理之母也。是编或亦可为他日新学界真理之母乎?吾以是解嘲。壬寅十月梁启超。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古清生
食是中国历史上最丰富的文化载体之一,中国在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积淀起来的食文化,用一生的时间也写不完。食文化既有地域性,也有普适性,跟地理、气候、农耕、习俗、移民等自然环境与人文积淀相关,而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美仑美奂,它们既是一种欲望的张扬,也是一些欲望的转注和慰藉。本系列丛书的作者试图以边走、边看、边吃、边写的独特方式来诠释中国食文化的精髓。其饮食文字最大的特色是能将其化为一盘盘或油汪汪或清淡淡的菜肴,同时夹杂着淡淡的乡土气息。本书将目光聚焦在江南秀美水乡所造就的精致美食上,一箪食,一粒饭,不经意的吃,其味蕾静静地熏染在乡味小居,其感觉却融入了“乡愁是味觉上的思念”这样的美丽文字中。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陈升
喜欢到处乱走的陈昇 有好长一段时间,他只是这里走走,那里走走。只管把四处走动看到的、听到的,都纪录下来。 最不能说出口的是感情,因为说了就要负责,而他太清楚自己舍不得。所以唱出「把悲伤留给自己」、「别让我哭」、「鸦片玫瑰」。 因为爱蓝色,爱游泳,所以常把自己想像成鱼,也变成蓝色果冻般大海的一部份。 是大家都说天生就很迷人的天蠍座。却总穿着一条短裤、一件舒服的棉质衫,嘴里哼着孤独的小调。 他就是那样,总是让身边的空气,充满了流浪的味道。 现在,你准备好进入陈昇的世界了吗?你可以在文字中与他一起散步,体会陈昇的感情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落落
本书收录了落落的全新散文,和旅行中自己拍摄的图片,记录了旅行途中反复听的歌,不断遇见的人,时刻忆起的小时候的家园故事,爱情故事,和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所有应该忘记即将忘记而没能忘记的故事,带领读者走进她细腻的内心情感世界。这是一本记录情感的精致的值得收藏的书,内容清新,感人。想要更了解落落的人,不要错过这本书将会带给你的震撼与温暖的感动。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苏珊·桑塔格
《同时》是桑坦格的“最后一部”随笔集,她的“最后一本书”。书名取自苏珊·桑坦最后一次演说的标题。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夹叙夹论的方式详细介绍现代欧洲文学种几部被忽略的杰作。第二部分是时事评论。由于桑塔格写作这些评论文章的期间,正是美国外交政策急转弯和世界局势动荡的时期,作者当时对局势的尖锐评估和对布什政府的猛烈抨击现在回顾起来是极具预见性的,而对阿布格莱布监狱囚犯事件的犀利剖析并不只是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秉承作者两部有关摄影专著(《论摄影》和《关于他人的痛苦》)的洞察力、对美国暴力文化提出严厉的批判。但更重要的还不是她简介的准确,而是她在恶劣环境中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的坚守。第三部分是演说稿,这些讲稿是桑塔格一生写作与行动的融通、是随笔家,小说家、公共知识分子、行动主义者这些是她从一开始就具备但常常泾渭分明的角色的重叠、浸透和深化。可以说,她的一生在理论上赞扬的、在实践中都做到了:她以她那“内省的能量、热情的求知、自我牺牲的准则和巨大的希望”、以她“从一生深刻而漫长地接触美学所获得的智慧”、以她的“勇气与抵抗”、以她的“道德考量”、而最终使她成为了了“自己的仰慕者”。
最近更新 2020-05-20
作者 : 上村松园
美人画是日本画的一大宗,然而你画我画,虽然不能讲“千篇一律”,但总嫌有点模式化,往往姿态足具,神态稍欠,尤其是某一具体情景中,那种能够深刻揭示人物特殊的心境和处境的神态,不大容易见到。而这恰恰是上村松园的美人画高同辈人一头地的地方。要想了解和理解上村松园,除了看她的画,还可读她这部带有自述色彩的随笔集《青眉抄》。女画家的经历起伏跌宕,充满戏剧性,她一生遇到那么多磨难,但都能战而胜之,在日本画坛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美誉。我们看她画的美人形象,每每还有一种特别难得的凛然高雅的气质,盖非偶然。——止庵(作家)很多年前,遇到松园的《雪月花》,印象极深,因此喜欢上她。后来到京都,在图录、美术馆、古董店遇到她更多画儿,也读了她的作品,略知她的人生。《青眉抄》是她作品的短注,是一本关于“女子之道”的书。透过数十篇珠玉般的短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典雅的京都之女,一位沉默坚韧的单身母亲,一位在求艺道路上付出无限艰辛的女性画家。——苏枕书(作家)上村松园是一位有艺术良心的画家,她怀抱“以艺术济度他人”的理念,追求的是至美至纯的艺术境界。她从日本传统风俗与艺术门类里找寻到自己的“审美之眼”,贯注于其独特的美人画之画道的修炼中,笔下人物饱含其对人生最深刻的体验,在当时女画家无法得到认可的时代里自成风格。——王向远(学者)松园的作品就是我的目标,哪怕是画的背面,我也想看看。 ——镝木清方(日本美人画画家)母亲没告诉我画画需要注意什么,但她始终勤奋努力的身影,是她留给我最大的遗产。——上村松篁(上村松园之子,日本花鸟画家)母亲曾坚决反对我走绘画这条路,大概也是在侍奉祖母松园和支持父亲工作的时候,目睹了创作者日常精进的艰辛吧。我有时会陷入幻觉,总觉得梅林里还有松园正在写生的身影。——上村淳之(上村松园之孙,日本花鸟画家)
最近更新 2021-01-24
作者 : 多萝西·华兹华斯
《格拉斯米尔日记》精确细密地记载了作者多萝西·华兹华斯随兄长、英国浪漫派著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一起定居于英格兰北部著名湖区格拉斯米尔三年多的生活,直到威廉·华兹华斯结婚后日记中断。其间他们与同时代著名诗人柯尔律治有着深厚的友谊和密切的交往,因之也记录了浪漫派不少诗作的诞生背景;还记载了作者与兄长那奇异、奥妙和无声的爱,展示了珍贵而几近独一无二的兄妹手足之情及其生活景观。《格拉斯米尔日记》有敏锐纯熟的观察力、博物学家的细心、发现者的热情和自然主义者的精确性,文字简括却诗情画意,充分展现了19世纪英国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
最近更新 2019-11-21
作者 : 吉本芭娜娜
吉本芭娜娜阿根廷之旅归来的好书。首次以异国风情为利器,突破了她原有的淡雅风格。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南美风情和感官刺激,催发7位旅行者一吐隐秘已久的不伦之恋,还有那令人心头作痛的家族羁绊。南美这块奔放粗犷而又色彩鲜明的土地,在她的笔下,与时间的无声流逝有了微妙的对比。“希望看过这本书的人能和我一样,享受阿根廷的一切。当读者在阿根廷游玩并路过书中出现的地点时,如果可以想到‘那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出现在这里’,我将不胜欣喜。”芭娜娜说。本书获日本第10届德马戈文学奖。“希望看过这本《不伦与南美》的人能和我一样,享受阿根廷的一切。当读者在阿根廷旅玩并路过书中出现的地点时,如果可以想到‘那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出现在这里’,我将不胜欣喜。”——芭娜娜
最近更新 2019-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