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在古代,日食、月食、以及五星凌犯、彗星等天文现象,通常被认为不吉的象征。
为了研究这些天象,历朝历代的当权者,都专门设置了研究天象的机构,钦天监便是如此。
这些灾异天象中,日食和月食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代的天文学家们掌握了日月食的一些规律:
日食一定会发生在朔日,也就是每个月的初一,而月食总会出现在望日,也就是每月十五或者十六。
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朔日都会出现日食天象,也不是所有望日都会有月食出现。
正是因为如此,这种日食和月食出现的不规律性,便成了古代天文学家们重点关注的对象。
为了预测朔日和望日会不会出现日月食,天文学家通过长期的总结,研究出了一套推算日月交食的方法。
但是,因为古代天文学家并没有参透宇宙的本质,推算方法也不是特别精确,甚至因历法年久失修,时常会出现推算失误的情况。
是以,在历朝的天文志中,经常会有一些关于日月食“当食不食”、“食不可见”的记载。
贾琮推算日食所用的“沙罗周期”,其实也不是现代方法,而是源于公元前几百年,迦勒底人发现的日食周期性规律。
其具体规律是:在三个沙罗周期,即54年零33天后,日食几乎又在相同的地理位置再次出现。
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推算出日食的准确时间和食分,但用来验证某天是否会有日食非常快捷,只要往前推算54年零33天,找到当时的天象观测记录,如果当天有日食,需要推算的这天便会有日食,反之则没有。
中国古代天文学最牛的一点,就是拥有长期且相对完整的天象观测记录,其记录详细全面程度,超越了当时世界上的所有国家。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