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开战以来,重型巡洋舰数量太少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大明海军,在实战中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海军条约固然约束了设计师的发挥,让重型巡洋舰性价比低下,但终究不可或缺。
例如敌人派出了一支由重巡领头的分遣舰队,己方至少要派出同等级或更高等级的力量前往应对。
然而大明海军在大战爆发时仅有六艘重巡,在西起印杜、南及澳洲、东达夏威夷的广袤战线上根本就不够用;高速战列舰又太过金贵,不可能为了点小事就万里调动。
终于,大明海军盼星星盼月亮,熬到了成化级特务战列舰服役,可算是化解了原先的窘境。
除去成化、弘治、正德这三艘独具特色的轻型战列舰之外,大明海军又另添两大助力。
在至昌三十七年时,随着海军条约过期失效,大明海军打算开工建造五艘不受限制的巡洋舰——意图一口气把以前欠下的补回来。
当时设想的方案有好几种,例如:3座三联装208㎜主炮、1.4万吨级的;4座三联装208㎜主炮、1.7万吨级的;3座三联装240㎜主炮、1.85万吨级的。
第一种方案本质上是武夷山级的改进型,大明海军不感兴趣——毕竟没了条约限制,自然应当更大更强。
海军内部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内争执不下,等到年底才决定采用第三种方案,是为秦岭级。
这时候谘政院已经通过了次年的财政预算案,不愿意再做改动,只许诺之后再新增临时拨款议案。于是拖到了至昌三十八年,谘政院才通过了五艘中的四艘的拨款议案。
可在那个时间段,海军在权衡之后发现远洋投送能力同样不够充裕,必须再加强些,所以又补建了多艘大型运兵船、大型登陆舰、高速给油船。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or【退出阅读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尝试更换【Firefox浏览器】or【Edge浏览器】打开多多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Wifi。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