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體

第一章 皇帝君士坦提乌斯(337—361年在位) 积极作战

热门小说推荐

24岁的尤里安放弃了所有可以让他安身保命的选择。第二年一开春,人和马匹刚开始有了精神,他就即刻离开了维埃纳,既不向东也不向南,而是直奔北边。

公元356年是尤里安就任副帝的第一个年头。这年他接获的第一个报告是:欧坦(Autun)遭蛮族大举侵犯。所幸的是,居住在当地的退役军人重新拿起武器,支援守备部队,避免了全城陷落的危机。当时尤里安手里只有一队弓箭手和一队重装骑兵,但他没有任何犹豫,带着军队开赴欧坦。

从维埃纳到里昂,如果走大路,只需要沿着罗讷河往北,从罗讷河与塞纳河交汇处的里昂继续北上就是欧坦。不过,大路行军容易暴露,总共才千余人的军队,要是遇上万人以上的敌人,必死无疑。尤里安决定放弃平地,改走直线距离较短但道路艰险的山路。势单力薄的小部队也有着机动灵活的便利之处。

欧坦在罗马时代被称为奥古斯托杜努姆(Augustodunum),四周城墙高筑,城防要塞处还建有监视塔。城内不但有模仿罗马斗兽场而建的圆形竞技场,还有两座半圆形的剧场。两条主干道在市中心广场交接,从这里经过四方形的城门,就是城外。欧坦的民宅按照罗马式的都市结构均匀地分布在城内各处,街道垂直交错,犹如围棋盘上的直线,一旦敌人来袭,军队可以毫无障碍地迅速集中,投入战斗。整个欧坦似乎就像一座罗马军团基地。虽然蛮族人多势众、勇猛顽强,但是他们缺乏战略,也就是说不懂得有效地运用兵力,而且在当时又尚未掌握多方进攻的战术,因此像欧坦这样一个兵力不多的中等规模城市,也能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成功地击退敌人。尤里安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只要没有遭到频繁的进攻,像欧坦这种小地方也可能靠仅有的兵力自保安全。既然如此,与其坐等敌人来袭,不如主动出击。尤里安决定一路向北追击敌人。他下令除了普罗文西亚之外,所有散布在高卢全境内,准确地说,是躲在高卢境内的残余部队,在兰斯(Reims)集合,他本人也离开欧坦前往兰斯。

兰斯古称杜罗科托鲁姆(Durocortorum)。古罗马时代,这里是七条罗马大道的交会处,在北高卢地区属于数一数二的重要城镇。散落在各地的军人来这里集合不仅便利,军队由此向东,经过连接着的罗马大道,就可以抵达目的地高地日耳曼行省。莱茵河上游以西的广大地区盘踞着大量的阿勒曼尼人(Alemanni),尤里安将他们定为第一个扫荡的目标。

据称,最终有2万名左右的罗马士兵在兰斯集结,这批人即将挑战的是日耳曼民族中最强大的一支——阿勒曼尼人。按照正常的思维,尤里安的这种行为属于有勇无谋。然而年轻可以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不过,年轻人也容易动摇,上一刻还自信十足,下一刻就可能变得忐忑不安。这个时候,尤里安都会放声大喊,宣泄一下压力:“啊!柏拉图!柏拉图!我这一介哲学门徒怎么能做这样的大事!”

柏拉图

在统称为北方蛮族的日耳曼人中,尤里安要面对的阿勒曼尼人属于人多势众、力量强大的一支。当时活动在莱茵河流域的蛮族,下游一带主要以法兰克人(Franken)为主,而中、上游地区就是阿勒曼尼人。而从北向南侵入多瑙河一带的日耳曼人主要是萨尔马提亚人(Sarmatia)、库瓦迪人(Quadi)以及强大的哥特人(Goth)。如果将他们视为威胁多瑙河防线的敌人的话,那么莱茵河一带要对付的日耳曼人就是法兰克人和阿勒曼尼人。

罗马帝国灭亡时,法兰克人将法国占为己有,法兰西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同一个时期阿勒曼尼人也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AlsaceLorraine)地区。这里后来成了德国与法国的兵家必争之地。“阿勒曼尼”这个名称带着浓厚的德意志色彩,而法兰克人则被视作法兰西人的祖先。不过追本溯源,这两个民族是来自日耳曼的同胞兄弟。因此,对于试图恢复高卢安全稳定的罗马帝国副帝尤里安而言,不管是阿勒曼尼人还是法兰克人,都是北方蛮族。

这两个部族一个从下游入侵,另一个从中上游入侵,虽然入侵的地点不同,但他们最后都越过了莱茵河,一路烧杀掠夺,沿岸的城市科隆、波恩、美因茨、斯特拉斯堡,以及摩泽尔河上游的特里尔,无一幸免,至于那些防卫能力无法和城市相比的乡村,最终只剩下一片无人的废墟。

因此,尤里安以古代称之为鲁特西亚(Lutetia)的巴黎为界,将高卢分为东、西两部分,把击退蛮族的战场选在界线以东的东高卢。他的这个战略是正确的,准确地说,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于是,24岁的副帝率领着在兰斯集结的几乎全部的人马,向东搜寻敌人。然而,阿勒曼尼人长年出没于这一带,十分熟悉当地的情况,神出鬼没,难见踪影,而年轻且经验不足的尤里安又没有出奇制胜的战术。那一天,他们行走在乌云密布的丘陵上,队形拉得又细又长,仿佛在没有敌人出没的后方行军。

尤里安骑着马,走在队伍的前列,不断地给身边的士兵打气。而此时后面的队伍已经遭到了大批悄然而来的敌人的猛烈袭击。当他发现情况时,大部分的殿后官兵已经倒在了阿勒曼尼人的弓箭、标枪之下。根据记载,尤里安损失了2个军团。公元4世纪时一个罗马军团的规模,既不是共和时期的4000人,更没有元首制时代的6000人,最多也就在千人左右。即便如此,2000人的兵力损失,对尤里安而言仍然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这次的教训让他深深地体会到,战场上光靠勇敢是不够的,谨慎和警戒才是关键。

尤里安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因首次出击不利而畏缩,而是坚持了以攻为主的战略方针。任何人都难免失败,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尽早地挽回失败。他率领的部队没有撤退到安全的兰斯,而是继续往东前行。与此同时,尝到了胜利滋味的阿勒曼尼人决定与罗马军展开正面交锋。

第二次战斗完全在罗马人的意料之中,因此他们采用了传统的会战方式,获得了胜利。尽管没能将敌人一举歼灭,但这次胜利让尤里安在军队中树立起了威信。当这位年轻的副帝下令继续朝莱茵河方向前进时,没有人提出反对。

历经6年左右的时间,罗马军终于重新回到了莱茵河沿岸。但是映入他们眼帘的科隆,是被敌人蹂躏之后倒塌在凄风苦雨中的一片废墟。不仅当地的罗马人逃离了这里,蛮族人在烧杀抢劫之后也弃之而去。科隆破落不堪的景象,让来到这里的罗马军人无言以对。

当时科隆正式的名字叫作“科隆尼亚阿格里皮内西姆”(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后人将拉丁语中意为“殖民都市”的“Colonia”转译成德语,才有了如今“科隆”这个名字。与前身是军团基地的美因茨、斯特拉斯堡不同,科隆的兴起与恺撒有关。当年恺撒在征服高卢之后,发现居住在莱茵河东侧的日耳曼人中的乌比人(Ubier)倾向于罗马,于是令他们集体迁移到莱茵河西岸,渐渐形成了科隆这一城市。科隆是在克劳狄乌斯皇帝时代才升格为“科隆尼亚”,即殖民都市。不过在此之前,它已经属于莱茵河防线的重镇,经常成为在前线越冬的司令官及其部队的冬营地。卡利古拉(Caligula)皇帝就是在其父的科隆军营中长大的。这里顺便提一句,与科隆相似的城市还有伦迪尼乌姆(Londiniensium,伦敦),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取代了由军事基地发展而成的约克、切斯特,成了不列颠行省的首府。

寒冬不断逼近,冷雨潇潇中的科隆如死一般地沉寂。可就在不久之前,这里还是车水马龙、人和物产交流频繁的热闹城市。科隆沦为废墟,意味着莱茵河防线已经不复存在。站在废墟之上目睹惨状的尤里安,恐怕到这个时候才真正下决心,他要重建莱茵河防线,恢复周边惨遭破坏的地区。尤里安命令部队掉头向西,前往桑斯(Sens)越冬。可是,当部队平安抵达桑斯、士兵刚被送到冬营地不久,又遇到了阿勒曼尼人的袭击。

桑斯位于巴黎东南100公里、兰斯西南150公里处,这里也建有城墙,但城镇整体规模不及兰斯,因此冬营地只能建在附近的村镇。桑斯不像里昂或巴黎,有可以退守的沙洲,一旦敌人围城,很难坚守得住。当阿勒曼尼人袭击桑斯时,尤里安向在附近冬营地的骑兵团长官发出了紧急救援命令,可是左等右等不见援兵,他只能依靠手中仅有的兵力以及当地居民的协助,来打这场凶多吉少的仗了。

所幸的是,蛮族围攻30天未果,悻悻然退兵离去。他们虽然来自北方,习惯了寒冷的气候,但是寒冬腊月在毫无遮掩的平原上安营扎寨,毕竟还是太严酷了。30天的保卫战再一次让尤里安赢得了声誉。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他表现出的无所畏惧、坚持到底的精神,受到了官兵的赞赏。想来年轻的副帝也通过这次教训,学到了冬营地选址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最近更新小说

最重要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