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幻境中的名士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一)

季羡林先生回忆他的老师叶公超在清华教英文的情景。季先生说,叶公超教第一年英文,用的课本是Jane Austen 的《傲慢与偏见》。叶老师的教学法非常奇特,几乎从不讲解,一上堂就让坐在前排的学生由左到右依次朗读原文,到了一定段落,他大声一喊:“Stop!”问大家有问题没有。没人回答,就让学生依次继续朗读下去,一直到下课。学生偶尔提一个问题,他断喝一声:“查字典去!”季先生说:“这一声狮子吼大有威力,从此天下太平,宇域宁静,相安无事,转瞬过了一年”。

清华大学当年还有俞平伯讲唐诗宋词。季先生说,这位著名的诗人、散文家、红学专家在课堂上选出一些诗词,自己摇头晃脑而朗诵之,有时闭上了眼睛,完全沉浸於诗词的境界中,遗世而独立。他蓦地睁大了眼睛,连声说:“好!好!好!就是好!”学生正在等他解释好在何处,他却已朗诵起第二首诗词来了。

(二)

叶先生和俞先生这样的教学法,显然甚怪;幸好是大名鼎鼎的叶公超和大名鼎鼎的俞平伯,在讲台上怎么讲书都可以,学生以上过他们的课为荣。季羡林先生说,中国的名士有真假两类,清华的学生一致认为俞平伯是真名士,叶公超是假名士。那可能是因为他们的俞老师有一天突然剃光了脑袋,轰动全校;而叶老师的头发则有的时候梳得光可鑑人,有时候又蓬松似秋后枯草。总之,这两位名士学问一肚皮,是真读过书的文人学者。

(三)

名士往往生活在半真半幻的世界里。他们在书海中寻求现实世界,又在现实世界中制造书海里的人生,最后总是分辨不出是真是幻。Harold Nicolson 的《念人忆事》(some People )写他认识的知识界精英,用的正是半小说的技巧,把真人摆进虚构的情景中,也把虚构的人摆在真实的情景里,进出堂奥,三代畅销。(“ The idea was to put real people in imaginary situations, and imaginary people in real situations.”)叶公超自己老早生活在珍·奥斯汀的小说里,觉得《傲慢与偏见》没有什么值得讲解的地方。他要学生朗读,目的也许是让学生自己进到珍·奥斯汀的世界里去,用奥斯汀的语言思考奥斯汀笔下的悲欢离合。他不相信自己有权替奥斯汀阐释她的理念。他要学生自己去观察真实世界里的幻境。“查字典去!”那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捉摸,去感触,去衡量。俞平伯也一样。他自己是唐诗宋词里走出来的人物:那是他的家。“家”总是“好!好!好!就是好!”你还要求他怎么去形容他的“家”是怎么个好法呢?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