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章 个人立场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无名状态下的个人写作立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进入到90年代以前,中国当代文学始终处于一种共名状态。所谓共名,是指时代本身含有重大而统一的主题,知识分子思考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材料都来自时代的主题,个人的独立性因而被掩盖起来。与共名相对立存在的,是无名状态。所谓无名,则是指当时代进入比较稳定、开放、多元的社会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变得丰富,那种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往往拢不住民族的精神走向,于是出现了价值多元、共生共存的状态[1].由于国家文艺政策的制约,以及作家们社会理想的相对统一,90年代以前的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基本上被各种时代共名的主题所贯穿,如社会主义革命、文革、批判文革、改革开放等等。但随着整个社会文化空间的日益开放,这种文学的共名状态开始逐渐涣散,为那种更偏重个人性的多元化的无名状态所取代。

在描述90年代文学的无名状态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8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三代诗歌。由于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和社会文化心理中个性因素自身的生长,当时的文学中出现了一种反叛传统的先锋倾向,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关注焦点由作为类的文化建构转向作为个体的自我确立。虽然在小说方面也出现了徐星的《无主题变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作品,但这种倾向最明确的表现还是第三代诗歌的崛起。第三代诗歌(或称作新生代诗歌)主要包括出生于60年代的一群青年诗人,他们以50年代的第一代诗歌和“文革”中诞生的第二代诗歌(即朦胧诗)作为反叛对象,竞相以宣言式的、横空出世的方式出现在文坛上,他们在短短两三年之内发起成立了上百种诗社和流派,可以说是构成了当代诗歌中最为喧哗热闹的景观。他们之中比较有影响的诗人包括“新传统主义”的欧阳江河、廖亦武,“他们”诗派的韩东、吕德安、于坚,“整体主义”的石光华,“非非主义”的周伦佑、杨黎,“莽汉主义”的万夏、李亚伟,“城市诗派”的宋琳,以及没有明确派别的王家新、柏桦、肖开愚、牛波、陈东东、海子、骆一禾、西川、张枣、翟永明、伊蕾、钟鸣等。概括地说,第三代诗歌的总体特征是呈现出一种复杂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景观,即“让每个人自己成为一种文化和意义源头”[2].其中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立场的,则当属“他们”诗派,最典型的例子是韩东的一首诗《有关大雁塔》。当时朦胧诗人杨炼刚刚发表过一个大型组诗《大雁塔》,赋予这个著名的历史古迹以辉煌的文化意义,其中所蕴含的都是民族历史的深在意韵,正是符合“民族新生”这个时代主题的共名式作品。但韩东的诗正与其相反,他有意识地剔除了所有文化意味丰富的词语,进而又用消解意义的低调话语方式剥落了大雁塔自身的文化意义。其中有很著名的一段:“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这里所体现出的是一种对宏大历史叙事断然拒绝的心态,诗中所关心的唯独是个体本身的体验,所有外在于个人体验的政治文化内容都被排除到诗外,诗人的目光集中在个体生命与心灵世界的原生状态,因此产生的效果是突出了存在的日常性因素,并以内在化的个体特征形成了新的诗美原则。与此相关的,是有些第三代诗人还发展了一种消解性的话语方式,让语言还原成最单纯的表意形式,从而在更根本的层面上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写作的控制。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