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十章 "五四"精神的重新凝聚 第四节 民族命运的自觉承担:《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顾城的这首写于1979年的小诗总共只有短短的两行,它以一组单纯的意象构成了对刚刚过去的文革岁月的隐喻。“黑夜”、“光明”和我的“寻找”在这里的含义都是不言自明的,类似的意象组合在其它“朦胧诗”作品中也常可见到;比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 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 在夜里凝望/ 寻找遥远的安慰”,比如顾城的另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一代人》11 的意象则更为简约、自然,明白地表达出了诗人心中强烈的感受和意愿。

“朦胧诗”的崛起一直伴随着整个社会的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渐复苏,个人的情感表达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的情感的投射,应该怎样面对黑暗时代留给我们的创伤,怎样才能改变个人和民族的命运,这是笼罩了所有诗人的疑问。向来被称作为“童话诗人”的顾城,尽管一直沉醉于他的梦幻般远离尘嚣的“生命幻想曲”中,却也开始探索时代的问题,这首《一代人》就是一个最直接的回答。其实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代人“心灵史”的缩影:像顾城和其他“朦胧诗人”所代表的这一代,都是在文革中长大,心灵的成熟包括着对苦难的承担,或者是在不断的受伤害中经历成长,然而苦难却给予了他们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们时时企图透过时代的阴暗寻找光明,时时企图在精神的向往与追寻中战胜苦难。这一类的表达可以一直追溯到60年代食指在文革初期的创作,例如那首著名的《相信未来》:“当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经过磨难的理想与信念导向个性的自觉,导向了一种坚强不屈的独立意志和反抗精神,这是《一代人》及“朦胧诗”整体上给人的印象,也是70年代末期文学中富有激进色彩的一面。这首诗仅有的两句之间意义上的转折,无疑也体现出了同北岛的《回答》相一致的精神取向:“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做第一千零一名。”面对“黑夜”毫不妥协,自觉承担起民族的命运,同时伴随着个人高涨的理想主义,可以说这便是北岛、顾城和他们这“一代人”对苦难和整整一个行将过去的黑暗时代的回答。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