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新的社会矛盾的探索 第四节 受难者的炼狱之歌:《又一名哥伦布》和《有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同为“七月派”的诗人,绿原和曾卓有许多大体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是湖北人(一个祖籍黄陂,另一个是武汉),又同于1922年出生,40年代起同在胡风的影响和提携下开始诗歌创作,1955年又都因胡风案牵连而被逮捕入狱,在牢狱里都没有放弃诗歌写作,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监禁和劳改生涯后,又差不多同时获得平反,恢复自由后又都创作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诗作。在分别创作他们的代表作《又一名哥伦布》和《有赠》时,都已经历了一段囚徒生涯,而且之后还有漫长的苦难在等待着他们,因而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秘密写作的方式,直到二十年之后才得以公开发表。当然两人的性情、经历和创作风格又各有不同,这也反映在上述他们的两篇代表作里。

绿原在被囚于监狱的七年里,以坚强的毅力自修德语,阅读了大量马克思、恩格斯和黑格尔的原著,后以“刘半九”的笔名从事德语文学的编译,成为著名的德语翻译家,长年在孤独中被迫作冷静的思考,加上理论原著的阅读也影响了他的诗作,使绿原的后期诗歌创作体现出深沉有力的思辩穿透力和高度浓缩的精练风格。《又一名哥伦布》18创作于1959年的秦城监狱,他在被囚时的心境与曾卓没有什么两样:“当我发现自己是在铁窗下时,我恍恍惚惚地以为是处于一场噩梦中。难于相信这一切是真实的,难于接受强加与我的罪名,难于面对门上的小窗口狱卒窥探的目光,难于忍受孤独的煎熬……我力图使自己冷静并镇定下来,但还是无力从痛苦的重负下解脱。”19绿原的这种孤苦绝望的心境,也反映在题记所引用的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一句话中:“无限空间之永恒沉默使我颤栗”. 诗人的诗思穿越五百年的中西时空,将自己想象成为二十世纪的哥伦布。如同五百年前的那个哥伦布一样,他也“告别了亲人 /告别了人民,甚至 /告别了人类”. 所不同的是,五百年前的哥伦布能够将自己的理想付诸行动,显示出一种征服自然力的积极自由境界,而五百年后的绿原则被迫走上孤独的长旅;哥伦布有着众多的水手,而他是独自一人;他的“圣玛利亚”不是一条船,而是“四堵苍黄的粉墙”;他不是航行在空间的海洋,而是在“永恒的时间的海洋上”,“再没有声音,再没有颜色,再没有运动”,在无边无际的孤寂中,诗人只能凭借想象力来穿透时空,以固执的理想来抵御孤独,反抗绝望。这是他的自我写照: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