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 元明时期的地名 第五节 明代两京及九边、九镇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元代晚期,政治腐败,社会混乱,阶级压迫与民族矛盾也日益加深,以朱元璋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终于占领集庆路治(今南京市),并作为根据地,然后派兵北伐,最后取得全国政权。

朱元璋在取得集庆路后,当时尚未称帝,即改集庆为应天府,称帝后的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以应天府作为南京,第二年又开始兴建新城,这是今天南京市得名的由来。到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才改称京师。这是因为原来打算以北宋时的东京作为明的北京,后又放弃这一计划,所以南京又用京师称号。

朱元璋死后,因为太子早亡,便传位给孙子朱允炆〔wen文〕,即建文帝,引起朱元璋第四子即坐镇北平(即元大都改名)的燕王朱棣的不满,借口“清君侧”派兵南下,攻入南京,夺取了政权。朱棣就是历史上所称的明成祖,也称永乐帝。他的根据地在北方,所以即位以后仍然回到北平,把北平改为北京,北平府改为顺天府。以后北京名称一直延续下来,仅在民国时期一度改称北平,但群众习惯上仍称北京。

明成祖虽然迁都北京,但又不好一下子改变他父亲建都南京的旨意,所以仍称北京为“行在”。行在又称为“行在所”,是指古代皇帝外出临时所驻的地方,早在汉代就有这一名称,后来常常被沿用。如南宋迫于北方力量的南侵,将首都由汴梁(开封)迁到临安(杭州),即常称临安为行在,就是不忘旧都而以临安为暂时性的行都的意思。明代直到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正统六年(公元1441年)才罢行在称号,改称为京师,南京应天府的地位不变,与北京顺天府合称为两京。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