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章 习俗篇 第一节 语言文字,一如中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最便捷、最有效的工具,它具有无穷的魅力,是维系、传播和发展民族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和先决条件之一。在宝岛台湾,人们普遍使用的语言是“国语”,最流行的方言是“闽南语”,其次是“客家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台湾2100万总人口中,讲闽南语的约占1200多万人,讲客家语的约450万人,二者相加,约占台湾人口的83%左右。讲其它汉语方言的约15%,原住民占2%。

(1) 国语

所谓“国语”,就是大陆的“普通话”。把普通话称为“国语”,反映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国家认同感,强烈的“中国心”。 日据时期,强制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只许台胞使用日语,但广大台胞不顾禁令,仍偷偷学习“国语”。台湾光复后,台胞更以能讲“国语”为荣,如今就连许多原住民同胞也能讲一口流利的“国语”。近些年,海峡两岸各项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接触交往中,两岸同胞在语言方面毫无障碍。“国语”在台湾普及到这种程度,在我国南方各省中是绝无仅有的。

(2) 闽南语

“闽南语”俗称“福佬话”,“福佬”即“福建人”的意思。但“福佬话”的发源地并不在福建南部,而在黄河、洛水流域的中原地区,故又称“河洛话”。那么,福建人怎么会讲起“河洛话”来了呢?它又是怎么流传到台湾去的呢?

相传西晋永嘉之乱时,中原一带有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人家从河南相率南迁,来到一条无名江边定居下来,他们就把这条江命名为“晋江”(今福建省境内),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唐末,中原战乱再起,烽火连天,有叫王潮、王审知的兄弟俩,率数万人从河南固始县南迁,在今福建境内创建“闽国”,割据达半个世纪之久。他们辟山造田,促进了闽地的开发,同时也把河洛方言传到福建,并逐渐形成了福建地区闽北、闽东和闽南三种不同系统的方言。由于早期台湾移民大都来自福建南部,因此这种带有古代中原一带河洛语音的“闽南话”,也就随着闽南籍移民人口的不断繁衍而成了台湾的主要方言,而黄河、洛水流域一带的方言,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反而逐渐被普通话所取代。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