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蔡师德泽弟子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徐小跃(博士南京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当我决定选择这个题目来记述恩师蔡少卿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历程的时候,就一直在体会古人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可以称为师的,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必要条件是有特指的。在这里所要突显的是“道”是“德”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教师没有一定的“道”和“德”那就不成其教师。从受教的弟子来说,即从师,就是师法其“道”。

当我师从蔡少卿先生之时起,无时不在真切而又具体地沐浴着堪称师者的德风之中,实在是经历着人生一段意义非凡的时光。

蔡师时常与我谈起他长达五十年的教学心路历程。我每次都能从他的感受当中获得某种启示。那么,蔡师当他回望之后而身处当下的时候,最大感受当然地就剩下面对自己亲手栽培的对象一个个茁壮成长以后而享受到的快乐本身了。经蔡师亲启的弟子多达六十多人。可以这么说,经过一人指导,为国家培养出如此多的合格的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博士,这在时下中国历史界亦是少有的盛事。仅凭这一点,我们完全有理由为我们的导师而由衷地感到自豪。了解了这些,你才能品味出古人的那句话所蕴涵的意境,即孟子为什么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的原因所在了。这种意境只有那些像蔡师一样的人才能获得。因为在获得这种快乐之前,是他们饱尽风霜的磨砺和艰辛精进的耕耘之过程。

作为师者,他的快乐是要使他的学生尽快成才。而在这一培育过程中,师者又多超越了属于功利的自我。他会无私地把自己所悟所得无保留地提供给学生。惟其具有这种“超然”的德性,他才能获得快乐。关于这一点,蔡师给众弟子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每一位弟子或多或少都得到过蔡师亲手提供的材料。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