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 日常化主题的背景与呈现 第三节 理想与精神追求在日常生活中的磨蚀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新时期以来,由于作家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角度和重视程度的不同,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日常生活主题存在着一个逐渐衍变的过程,日常生活作为表现现代化进程中人反窥自身在现代文明下的欲望与精神的一种载体出现。文学对人,尤其是对于个体生存的关注确实大大地加强了。从80年代到现在,文学在日常化的表现中对人的精神的发掘表现也经历了随时代主潮而嬗变的轨迹。80年代,人追求自我精神和社会价值,但90年代以后,人的理想与精神追求却在不断丰富的日常化物质享受中渐渐磨蚀减损。

(一)1980年代:日常生活的还原和人理想精神的追求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小说,还处于政治意识形态控制消减的时期。撇开政治权利意志对文学的控制的过程里,作家努力还原着日常生活的本真面目,同时也使得人在文学中得到了再现。将非日常生活的氛围从日常生活的头顶上完全驱散,或者将非日常生活和日常生活完全地割裂开,都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日常生活的分量,以及它自身的特性。

1980年《收获》第1期上发表了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这篇小说将主人公面对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的双面夹击,所感到的疲倦和无奈真实地刻绘了出来。小说中的陆文婷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医生,手术台上的成功和事业上的成就感显然是她生命存在的最重要意义,相比之下,家庭、孩子、丈夫,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家庭成员关系则成了结不开的绳结。文中不时地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在描写即将出国的刘学尧夫妇邀请陆文婷夫妇参加的聚会上,作者借刘学尧的口破解了这种情绪的由来: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