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章 日常化主题的背景与呈现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主题的再发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形成在中国比较晚,应该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的哲学界才真正开始关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探讨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论和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学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国人的日常生活内容。实际上,在文学创作中,日常生活一直都不曾消失,我们若将自己头脑中能数出来的一些作品稍稍加以回顾,便不难看出这一点来。所谓文学艺术必定是“源于生活”的,只不过日常领域的生活内容描写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其分量不同、作用不同,作家所关注表现的层面也不同。在当前常态的社会生活中,民众的日常生活及其对精神的影响与表现凸现出来。

实际上,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学表现,在我国文学的发展中比比皆是。《金瓶梅》《红楼梦》就是典型的代表作品。借日常生活的描写把握社会变迁,表现人物在时代中的命运沉浮与精神世界。新时期文学对日常生活的重视可以看成主题的延续。只是,三十年的日常生活书写无论是人物精神世界的探索,还是边线手法的使用,都更为纷繁复杂。

新时期初期,文艺评论界对文学创作手法讨论最为火热的是:要不要来自西方的非理性心理描写手法,批评家们对国外的现代主义文学谨小慎微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在肯定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表现出左躲右闪的保留态度,仿佛生怕大浪重来会再触礁。尽管相对而言,作家已经获许在文学所表现的主题内容方面可以更为广泛,评论界对此的态度也显得较为明确,可对于日常生活领域是否应当并且如何进入文学页面的问题,仿佛问津者甚少。原因大概有三:其一,日常生活从来就未曾在文艺作品中彻底消失过,没有生活就没有艺术的道理务须争辩;其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长期以来受制于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将日常生活作为对象去发现和开掘,还没有真正成为一种意识上的自觉;其三: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将自身从日常生活中提升而出并反躬自省的理论和思想,所以,对日常生活琐细的文学处理仍然停留在不断自我重复的生活表象层面上。作家对于它的价值层的开掘还感到力不从心,或者更直接的说,过去近20年的文学价值观念仍然还产生着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因政治束缚的松绑,文学作品中逐渐出现更多地反映日常生活的情况,批评者不无担心地说:“近时有些作者或忆往事,或谈掌故;或风土人情、山水木石、流连忘返;或身边琐事,柴米油盐、细而忘大……千种百种,只有一种在外,即国运民瘼,大是大非是也。”(1)而新的时代已经到来,谁也无法阻挡文学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脚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大量的文学作品已经为我们作出最好的证明。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