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章 现代背景下乡土灵魂的发现与重铸 第一节 乡土灵魂的勾勒与写真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民族灵魂的发现与疗救这一话题,由晚清梁启超清晰开启。梁启超认为:“欲维新我国,当先维新我民。”[1]之所以要“维新我民”,使国民脱胎换骨,是因为这样一个前提:我国国民性中有着不利于时代前进、社会进步的若干劣根性。对国民劣根性,梁启超总结为:“第一,是奴性。第二,是愚昧。第三,是为我。第四,是好伪。第五,是怯懦。第六,是无动。”[2]那么,如何才能“维新我民”呢?在发表于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中,梁启超开宗明义地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先新小说;欲新宗教,必先新小说;欲新政治,必先新小说……”小说为什么会有这么不可思议的、万能的功用呢?梁启超接着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3]梁启超对国民劣根性的总结以及利用文学特别是小说来“新民”的启蒙思想对后人尤其是鲁迅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实际上,鲁迅后来提出的“立人”、“改造国民灵魂”说和梁启超的“新民”说涵义是相同的。只不过鲁迅更多地以创作实绩来贯彻他改造国民性的淑世情怀: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小说题材,并以这两类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浮沉为切入点,对国民灵魂进行持久不懈的深入剖析,致力于揭示病态社会人们的精神病苦,以期引起疗救的注意。这两大题材小说创作,由于鲁迅所取得的成功和时代的需求而引起众多的追随者。尤其是乡土文学,创作成果丰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一股势头强劲的潮流,并对当代乡土文学创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