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五章 “先锋文学”的本我探寻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过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20世纪的中国有两次打开国门的经历,第一次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国门一打开,各种思潮就涌了进来,就20世纪中国文学而言,其发生发展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密不可分。现代主义文学对于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是对“人”的进一步发现,中国文学对“人”的发现正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不断深入的。

尽管有很大一部分作家和理论家强调文学的超功利性和超阶级性,但客观看来,每一个文学思潮的产生或者从外国的引入都是有一定预期目标的,作家理论家常常是要通过新的文学思潮来反抗业已形成固定模式和规范的文学乃至社会,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都具有很强的政治功利性。“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们首先面临的任务就是反传统,而现代主义文学从内在思想到外在形式的反传统的气质正是他们要找寻的,所以,他们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和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需要考虑,把西方现代主义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同译介到中国,他们当时引入现代主义并非仅仅是从文学形式的角度出发的,最重要的是为了借此反抗几千年来在中国已经形成强大势力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文学。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与“五四”时期颇为相似,西方的各种思潮在很短的时间内涌入中国,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当代文学史上的“方法年”、“观念年”等也都出现在这一时期。只是由于之前社会历史政治的影响,八十年代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少了“五四”时期那种狂飙突进的精神,而多了一份成熟谨慎的气质。在先锋派小说等具有新鲜气息的文学作品出现时,人们大多关注的是其外在的形式,如先锋派小说的得名就是因其外在形式的先锋特点。透过其先锋的外表,我们看到,这类小说的内在目的之一仍然是通过先锋的形式来反抗业已形成定势的以政治立场衡量一切的标准。返顾20世纪中国文学时,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文学思潮的兴起都带有一种反抗特征。所谓“新时期”的中国文学界在表现方法、叙事技巧、主题选择方面借鉴学习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展现出了对新的文学形式的探索;更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界在文学的本体意义和文学对于“人”的发现方面接受了现代主义文学思想的影响,与“五四”时期相比,这里的“人”是个体的人的深化和发展,是非理性层面的“人”。与此同时影响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还有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