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章 现代文学思潮精神溯源 第一节 “启蒙”的根源与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启蒙”,在James Schmidt看来,这是一个18世纪有答案而20世纪却成了问题的一个问题。What is Enlingtenment?Eighteenth-Century Answers and Twentieth-Century Questions(1)。就是说,在18世纪的启蒙者看来,他们确定自己就是那掌握理性真理的人,他们自己知道一切,他们用理性的眼睛看见别人都是些蒙昧蛮荒之人,他们自己清楚要让这些愚昧可怜的人觉悟成什么样子,他们知道他们所说的“启蒙”指的是什么,他们正是按照“启蒙”的标准答案及精确蓝图吹奏“启蒙”号角的。但在“启蒙”主义的伟大运动把人类带向理性、科技、速度、效益的现代社会之后,当人类饱受了科技理性对人类生存基础的毁灭之苦,当人类饱尝了速度和机械的大赌盘给人类制造的无根、异化、空虚和绝望,到了二十世纪,人们的灵魂高高地漂泊在无限膨胀的工业产值和污染里,人们的衣着华丽,人们的胃腹鼓胀,人们的心灵茫然。于是,二十世纪的人类似乎越来越不明白,两个世纪之前的那场锣鼓喧天的“启蒙”运动究竟是个什么东西,二十世纪的人类似乎越来越感觉到,那场“启蒙”本身反而成了一个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蒙,是易经中的一卦:山下出泉,蒙。是指清水从黑暗的大山腑内流出,就象黎明太阳出来的过程,天光由朦胧变成光明。该卦引出的意象是蒙童:刚开始学习的幼童。“蒙”是指某种类似儿童的心智不开的状态,是“不懂事”,是愚昧。启蒙,即发蒙,指通过“教育”使孩童的思维由混沌(黑暗)状态进入清明。启蒙是一种教育。(2)从《文学研究会宣言》、《文学研究会丛书缘起》可以看出这些文化前驱用文化改变世界的真切热望,说,“我们发起本会,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我们中国虽自命为文学国,但我们的文学作品,能在世界文学水平线上占一个地位的,却是极少,数千年来,文学的运动,寂寞而且无力”(3),因而,他们要让这个时代变得不同,他们要开发这个近乎荒芜的地方。鲁迅改变国民精神的论述,企图在铁屋子中唤醒沉睡者的呐喊,希望吃人者改变心思、希望麻木观望者清醒、希望救救孩子的劝说、呼吁和奔波,核心的意思是启蒙,是教育,是把合理做人的知识观念传承给不拥有这些知识的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都是一种教育,是温良敦厚的教育,是稳妥和滋润的教育。但从郭沫若的《创造季刊发刊词》、《创造周刊发刊词》、郁达夫的《创造日宣扬》、成仿吾的《创造日终刊感言》、郭沫若的《创造日停刊布告》等具有“五四”狂飙色彩的激烈言辞看,启蒙者不仅仅是自己拥有知识而向蒙童传授知识的教育者,不仅仅是无所不知的天才,不仅仅是凡事正确的全人,而且是面对残缺不全的世界的颠覆者、毁灭者、埋葬者,而且是另外一种毫无缺陷的崭新世界的创造者,也就是说,包括那些被启蒙的对象,包括整个世界,包括世界的本来的创造者,在这些人面前,整个世界要被否定,要被揭穿,要被颠覆,要被推倒重来。谁有能力做这么大的事情,谁有资格包办所有那些别人的事情,谁能正确规划如此牵扯所有存在物命运的宏伟蓝图,谁可以是这样的无所不能的人,谁能够是这样的敢于替代上帝而重新创造一个世界的人?几乎没有看见相关论证,没有人说到其他人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人说到其他人可以拒绝改造和拒绝被启的权利,只是隐隐约约被断然告知:启蒙者是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的,启蒙者是不容置疑的正确的人,而且似乎说,被启蒙的对象无论有多少,无论在哪里,他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和拒绝的权利,有人似乎在断然宣布,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和所有的人都是错的,只有启蒙者是对的,而且事先宣布,启蒙的后果肯定是好的。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