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18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凡德伊的乐句使我想起了另外一个小乐句。我对阿尔贝蒂娜说,另外那个小乐句曾经仿佛是斯万和奥黛特两人爱情的圣歌。“我说的就是希尔贝特的父母。我想您一定认识希尔贝特。您告诉过我,她这人品行不端。她难道没有设法同您有点什么关系吗?她倒跟我说起过您。”“是的,有时候碰上天气不好,她父母就派车子到学校来接她。我想,有过一次她带我一起回去,还吻了我。”她隔了一会儿笑着说,仿佛这番秘密说出来十分有趣。“她有一次突然间问我是不是喜欢女人(如果她认为自己至多只能大致回忆起希尔贝特曾经用车带过她,她怎么又能那么准确无误地说出希尔贝特曾经向她提过这个蹊跷的问题?),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突然想要骗骗她,我便回答她说,喜欢。(阿尔贝蒂娜似乎担心希尔贝特已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我,不希望让我发现她是在撒谎。)可是我们什么也没有干(她们互相交换了内心秘密,而且照阿尔贝蒂娜自己的话说,在此之前,她们还接了吻,但又说她们什么也没干,这不免有些奇怪)。她就这样用车带过我四五次,也许更多,不过,仅此而已。”我不再提什么问题。我心里很难受,但我尽力克制自己,以表示自己对这一切毫不在乎,泰然处之。我重又回到托马斯·哈代笔下石匠的问题上。“您肯定还记得《无名的裘德》吧,在《心爱的人儿》中也有描写,父亲从岛上采了石头,用船运回,堆放在儿子的工作室里,那些石头就变成了雕像;在《一双湛蓝的秋波》中,坟墓的排列是互相对称的,船舶的线条也是对称的,两个情人和女死者处在两个毗邻的车厢里。《心爱的人儿》描写的是一个男人爱三个女人,《一双湛蓝的秋波》描写的是一个女人爱三个男人。这些小说都是相互呼应,叠床架屋,犹如岛上石屋一样,垂直向上,层层相叠。靠这么一分钟的时间,跟您谈论伟大的作家,我实在无能为力,但您在斯汤达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地势的高度,跟内心活动就有紧密的联系:于连·索雷尔是被囚禁在一个高地上;法布里斯被关闭在一座塔楼顶端;布拉内斯教士在钟楼上研究星相,法布里斯在钟楼上眺望美丽的景色。您说您看到过弗美尔的一些画,您一定发现,这些画只不过是同一个世界的不同断面。不管这一美感世界得到如何的创造,那始终是同一张桌子、同一块地毯和同一个女子。如果我们只是注意色彩的特殊效果,而不善于从主题上将这美感世界联系起来,那么这个美感世界对当今时代就是一个谜,任何东西都与之毫不相像,任何东西都无法对它作出解释。这种新的美感,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所有作品里都具同一的特征: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女子(跟伦勃朗笔下的女子特征一样明显)表情神秘莫测,可爱的美貌会风云突变,和蔼善良会骤然变成凶恶狰狞(尽管实质上她仍是一个好人)。但千变万化,他塑造的总是同一种女子。《罪与罚》、《白痴》和《卡拉玛卓夫兄弟》。">娜斯塔西娅·菲里帕夫娜先写信给阿格拉耶说,她喜欢她,继而又说十分恨她。在一次与此完全相同——另一次娜斯塔西娅·菲里帕夫娜辱骂笳纳父母与此也完全相同——的造访中,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虽然曾经觉得格鲁申卡非常凶恶,但格鲁申卡在卡捷琳娜家里却非常客气。可是格鲁申卡突然开口辱骂卡捷琳娜,露出一副凶狠的神态(尽管格鲁申卡心底仍然十分善良)。其实这些女子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格鲁申卡也好,娜斯塔西娅也罢,她们的形象不仅跟卡帕契奥画中的宫女一样,而且跟伦勃朗画中的贝特萨贝一样,具有神秘莫测的特征。请注意,那阴阳两变、得意扬扬的脸,使女子显示出完全异于天性的样子(“你不是这样的。”拜访笳纳父母的时候,梅思金对娜斯塔西娅说;拜访卡捷琳娜·伊凡诺芙娜的时候,阿辽沙也可以对格鲁申卡这么说),对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倒是无意写来的。相反,当他刻意追求“画面效果”的时候,获得的却总是愚蠢的效果,描绘出来的画面至多只抵得上孟卡奇画中某时某刻的死囚或某时某刻的圣母一类的水平。但我们再回过来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新的美感世界,它跟弗美尔的画一样,这里不仅有灵魂的塑造,而且有衣着和地点色彩的描绘。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里不仅对人物精心刻画,而且对人物的住宅也作了浓墨渲染。《罪与罚》中的看门人以及那凶杀之屋,《白痴》中罗果静杀死娜斯塔西娅·菲里帕夫娜的那宽高阴暗的凶杀之屋,两者的描写难道不一样妙不可言吗?这崭新的、可怕的住所美,这一崭新的、混合的女客美,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独创的世界。批评界将他与果戈里《死魂灵》。">或和保尔·德·戈克作比较,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这种比较根本无法揭示各人所有的秘密美感。另外,我这里对你谈到的是,两部小说会出现同一种场景。如果一部小说篇幅很长,那么在同一部小说里,就会反复出现同一场景和同一些人物。我可以举《战争与和平》为例,很容易地向你说明这一点。有些车子里的场景……”“我不想打断您,不过既然您刚说完陀思妥耶夫斯基,我是怕过后忘了。我的小宝贝,不知哪一天您对我说过:‘这就好比塞维尼夫人也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风格。’我向您承认,我没有理解您这句话的含义。在我眼里,两位作者是那么的不同。”“我的小姑娘,过来,让我亲亲您,感谢您把我的话记得那么清楚,您过一会儿再过去弹钢琴。我承认,我说那番话是相当愚蠢的。不过我说那番话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十分特殊。塞维尼夫人有时和埃尔斯蒂尔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陈述事情不是遵照逻辑顺序,即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她是先交待结果,致使我们得到的是强烈的幻觉。陀思妥耶夫斯基表现人物就是如此。埃尔斯蒂尔表现海水,效果就如大海倒悬于天空一般;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物也具有强烈的欺骗性。我们起初读到的是个老奸巨猾的人物,后来才发现,那其实是个杰出的好人,或者恰恰相反,结果个个大为惊奇。”“这您说得对。不过能不能举一个塞维尼夫人的例子。”“我承认,”我笑着回答她道,“塞维尼夫人的例子有些牵强附会。不过我能找到例子。”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