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中国飞天艺术》序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

在我将近九十年的一生中,三四十年代,正当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我在德国度过了十年,从事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佛学的研究工作,涉猎颇广。但是,对于佛教美术,我却没有过多的注意。虽然我的导师Prof.Dr.Waldschmidt一方面是一个研究中国新疆出土的佛教典籍的大师,另一方面又是佛教美术的专家,我却只继承了前者的衣钵,对于后者,我只是偶尔欣赏一下而已。

现在,安徽美术出版社画册编辑室主任、油画家傅强先生来到寒舍,要我给他们即将编辑出版的《中国飞天艺术》写一篇序。我在这方面是外行,我多少还有点自知之明,我立即一口回绝,并介绍一位佛教艺术史名家来承担写序的任务。但是傅先生却不同意,并拿出了赵朴初老先生亲笔题写的书名给我看。我马上掂出了这一本书的分量。看来我只有随喜的义务,而没有推卸的余地了。

常识告诉我,一个外行要想向内行方向靠拢,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读书学习。于是我就拿过来傅强先生带给我的一篇文章,郑汝中和台健群两位先生写的《飞天纵横》,仔细阅读起来。这是一篇相当长的文章,把飞天这个艺术形象分析得细致入微,头头是道,从欧洲到印度,从印度到中国,追流溯源,相互对比,真正做到了信而有征。飞天艺术在中国境内的分布情况,叙述得更加详尽。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这方面,他们两位都是我的老师,在这里,我不想得到出蓝之誉,因此我对飞天问题本身就不再侈谈什么了。

我眼前集中精力来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飞天这个艺术形象独独在中国这样流布极广,这样受到人民的喜爱?走在地上的人类大概都想像鸟一样到天空中去逛上一逛,这是自古以来世界上各民族的共同愿望或者幻想。上天的方式东西颇有点不同。西方人比较机械,比较呆板。他们大概认为,没有翅膀是上不了天的,所以给会飞的爱神丘比特装上了翅膀。东方人则认为,没有翅膀也一样能上天。佛经中有aka se'ntariksc carati(飞腾虚空翱翔)这样的说法,至于怎样飞腾,并没有说明,反正是没有长上翅膀。到了中国,这种情况就更多了,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嫦娥奔月的故事,简直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嫦娥是怎样“奔”的?在中国关于这个题材的诗歌和绘画上,从来没有见到嫦娥身上有翅膀。梅兰芳博士的名剧“嫦娥奔月”,更不见梅博士身上装上翅膀,见到的不过是绸带飞舞,给人以飞翔活动之感而已。从上面说的例子来看,东方人比欧洲人更加潇洒、灵动,不那么机械、呆板。

Loading...

未加载完,尝试【刷新网页】or【关闭小说模式】or【关闭广告屏蔽】。

使用【Firefox浏览器】or【Chrome谷歌浏览器】打开并收藏!

移动流量偶尔打不开,可以切换电信、联通网络。

收藏网址:www.dd123.cc

(>人<;)